_万花筒,美国当代艺术
万花筒,美国当代艺术记得什么时候有人这样说过,有些事物出现在你的周围,你会接触到它,就要去了解它;特别是新生事物,更特别是自己业内的新生事物。 是的,对于一个对视觉艺术比较喜欢比较了解的人而言,这个范畴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什么新的事物,你更加有必要去了解它,譬如当代艺术。
其实,当代艺术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出现很多年了,对于这一类艺术的关注只是一少部分人,其他人也只是约略地知道有这么回事,大家都不在意。改革开放之后,东西方文化大规模地交流,使当代艺术得以被更多民众认识。尽管是有所认识,也会仅仅是片面的、少量的,对当代艺术的全貌比较难以把握。
而到了美国,到了纽约,到了这个当代艺术观念超前以及当代艺术作品集中的地方,作为喜欢艺术的人士,不去了解当代艺术可就真是枉来一场。而当你近距离接触到这个集中地的如火如荼的当代绘画场景,那种身临其境、面对面产生的震撼是不容易忘记的。
美国的画廊都是以展示的最佳效果来展示作品的,并且展览时间很长,所以我们得以领略众多画廊中作品的多样风格。观赏了在我们能够参观的那个时段里的展示品,得出了一些总体印象。但是如果过了这个时段之后,众多画廊都撤展、换上另外的一些作品之后,我们就没有机会参观到了。所以我们的认识和感觉就一定是片面的。
虽然,不能够把当代艺术所有流派所有风格都看全看够,虽然是某个时段的展品,也至少能够代表一部分作品的风格特色。就是说这种仅仅是在某一个时段能够见到的艺术品并不能算是囊括了美国当代画坛的整体而全面的内容和风貌,但是也大致能够概括地、约略地了解他们的整体面貌,至少有一种直观的感受和感觉。
尽管当代绘画在表现手法以及表现题材和形式上都万花筒一般地变化,多样风格、多样层次的展现令人眼花缭乱甚至摸不着头脑,总体上是一定比东方绘画视觉语言有感染力。当然,这种感染力各种各样,有的或许是负面的。诸如嬉皮的、暴力的、无厘头的、童心的、贴近生活的、解读生活的、调侃生活的、极强的社会责任感的、强烈震撼的、轻松优美的等等等等,真的是包罗万象一般的丰富!
记得有谁评价东西方绘画的特点说,中国画属阴、西方画属阳,观看了大量的美国当代绘画之后,使我更倾向同意这一点。即使,一些绘画简略、再简略,一直到极其简单的极简主义,都会比东方艺术整体感的视觉语言冲击力强。
举一个视觉语言冲击力强的例子。就在一个画廊的大展厅内,展出了一件我从未见到过的“超大”的作品,是反战主题,反映二战、战争题材的作品。其大,就是画廊的整个一面墙体,大约能有二三十米长,高度大约能有接近五六米,是油画和装置结合的作品。作品是一种表现烟火熏烧的黑乎乎的阵地硝烟未散的感觉,颜色简直像浮雕一样厚,厚到看起来似乎是把战场上的黑石黑土切下来贴在墙上的,竟然还嵌入了几挺机关枪!枪筒伸出画面老长,要说美感谈不上,但是真是震撼!反战主题诠释应该算到位了,大概这种作品只能在博物馆展览馆展示吧?
说到现代艺术之震撼,天涯博友“浅浅一鸥”的记载很生动,特地摘录下一段,如下:
“有展览开放吗?
当然,请进!
我松了一口气,快步走了进去。
猛然地,站住了,倒吸一口气,
天哪!
我真的叫出了声!
面前数十个钢铁厚墙,体量巨大,高高矮矮,长长方方,见棱见角,排列在更巨大的展厅里,黑压压的,斑驳的红色锈蚀剥开黑褐色的钢铁体,那一刻,语言和时间轰然浑浊,矿石燃烧成水,铁水凝结成钢,两次毁灭,两次重生。
在那里坐了一阵才能离开。
现代艺术我是看不懂的,但是这个钢铁墙让我震动。……”
一鸥参观的作品、这个“墙”的冲击力是不是很强啊?
另外,记得在哪部文革的影片里面有个讽刺美国的情节,是某个人在叫嚣“我们是自由世界!”等等。在现代艺术上,能够看到美国确实有相当的宽容幅度和自由度。这种自由度,在现代绘画上每每体现得很充分;画家、艺术家不拘一格,不拘形式,想法天花乱坠,随意表达意念。
就说这种随意吧。有的展览竟然将画作直接画在画廊的墙壁上,从门口一直画到内厅,这种随意、自由真是挑战“画展”与“画廊”的概念!此外,还有互动和参与。那些影像作品有的可以随观众的行走和动作而变化,非常有趣。而且,有的影像还需要时间的参与,必须要等待,才能完成这件作品,不然就只是看到了局部;其中含有很多耐得寻思的东西,颇有余味,非常挑战传统审美习惯。
当代艺术还包括音乐戏剧以及街头涂鸦等等,经常看到在运货的车上和一些街边的墙上、桥洞等处有用喷枪喷的图画或者文字的“涂鸦”之作。在百老汇的古色古香的小舞台上,每天都上演那些现代剧式,体验过一次“蓝人剧场”的剧目。古式的舞台却是现代的声光电效果。全身蓝色如外星来客的人们没有情节只有音乐和各种动作,台上下互动的热烈,调侃的方式,观者体验的节目的、剧场意外等等创意,以及那些把人头朝下绑起来涂上油画色往墙上“撞”、“撞”出一幅画,或者用嘴喷出色彩,“喷”成一幅画的种种有关艺术的方式,都令人感到文化以及观念的悬殊,时常惊讶、慨叹。美国当代音乐和戏剧接触不多,但作为令我们不感冒的这一类“艺术”,也算是亲眼见识到了一点点吧。
总之,经过各种刻意的体验,经过各种筋疲力尽的暴走式的参观之后,感觉是一个词汇充斥在脑海,那就是“万花筒”! 美国当代艺术确实就像万花筒一般令人眼花缭乱,变幻无穷。但是,还有一个词汇在闪烁,那就是“返璞归真”,感觉“返璞归真”还是人们对于艺术风格的永恒追求。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即使在美国纽约这个号称世界文化中心的城市,在当代艺术思想最激进和作品最高端最集中的地方,那些绘画,也并非都是令人一惊一乍、令外行看不懂的作品,写实作品和朴质的作品比例并不少。我们感觉,其中那三分之一写实的绘画就应该是属于原生态的、“归真”的绘画。就是在波普绘画中,还有一部分类似儿童画的意识和天真烂漫的形态的表达;另外,还有展示方式的质朴。就像前面提到的有的展览竟然将画作直接画在画廊的墙壁上,天真而又烂漫!从根本上说,这种展示也属于一种“璞”与“真” 的表达,一种返璞归真的意识的流露和体现。
大致是完全写实的和质朴的风格占三分之一,其中有怀旧的、二十年代老电影一般的造型很准确的作品,也有用非常写实的手法诠释现代理念的作品;波普与观念艺术三分之一,语言方式也很丰富;当代的无形象、抽象、装置、影像艺术等等占三分之一,这部分风格最丰富,从题材到表达方式都很悬殊。雕塑作品比例不算很多,也大致能够分为这几类,里面有些与装置语言相混的作品。这许许多多作品交织在我们的脑海里,说它像万花筒的印象一点不过分。
(此文有些粗糙,图片暂时没有找到,以后或者补充,谢谢到访!)
页:
[1]